关心老人 从“知心”开始——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调适(汪海燕)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4日 08:12    作者:离退休工作处

关心老人  从“知心”开始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调适

主讲人:汪海燕

20151021

 

据国家统计局2014120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新闻公报披露: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亿零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http://www.crca.cn/index.jsp发表时间:2014-01-21 0000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加之东西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老年人面临着孤独、贫困、疾病、失能、护理、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从心理和谐与社会关爱的角度出发,切实帮助老年人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是为老服务工作者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使命。

主要内容:

一、认识老年人的身心变化

二、了解老年人心理变化原因

三、老年人心理的自我调适

四、与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一、认识老年人的身心变化

1.体表外形改变

须发——变白,脱落、稀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出现皱纹

牙齿——牙龈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

——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

身高、体重——随增龄而降低

——耳屏延长,近80岁的老人耳屏平均延长12毫米

2.器官功能下降

视力、听力——下降(耳蜗与听神经变性→神经性耳聋)

心脏搏出量——减少40%50%

肺活量——减少50%60%

肾脏——清除功能—减少40%50%

——脑组织萎缩、脑沟变宽、神经细胞数减少(重量减轻、脑血流量减少、大脑耗氧量↓、脑血管阻力↑)

——胃酸分泌量下降

3.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

动作、学习—速度减慢→操作能力↓,反应速度减慢

记忆、认知功能——减弱,人格改变→生活自理能力↓

免疫防御能力——降低→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免疫监视功能——降低→易患各种癌症。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运动灵活性及速度也出现明显的减退,因而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易出现焦虑情绪。由于注意分配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度均下降,老年人的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尤其是在信息的主动提取方面,老年人的记忆障碍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有时会出现错构与虚构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刘碧英。2005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卡特尔(Cattell1967)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两大类。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在青少年以前两种智力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到老年期亦然。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动机与需要的变化

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老年人的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为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如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的关注。

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有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

尽管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老年人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

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老年人积极的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主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相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

由于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个性变化特点

在年老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例如,许多老人被认为是个性保守、古板、顽固,这虽然与老年人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速度减缓有一定联系,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知识结构与观念的迅速更新造成的。

一些人格的显著改变,如偏执、多疑、幼稚化、强迫等,则往往与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的关联。

参考资料:生命的两头。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第一,心理老化与身体老化并不同步。

第二,老年人的心理老化与老年人个体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老年人心理老化的个体差异比较大。

第四,社会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老化的影响也比较大。

 

 

 

 

 

 

 

 

 

 

 

 

案例:

生命的两头

时间:2012-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继红

老年痴呆症最残忍的一点是“生离”,他依然有生命的时候,他的理性和情感却退潮般一点点远离家人。 

上海大众汽车总裁为什么跳楼自杀?

时间:2015-5-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世平

据分析,方宏自杀的原因是一种受生活、工作的重压而引发的精神障碍——抑郁症。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原因

影响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感官的老化。

(二)疾病的增加。

(三)死亡的威胁。

二、社会因素

(一)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1、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2、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二)老年人的家庭状况

1、家庭结构的核心化 

2、家庭经济状况 

3、家庭内部人际关系 

(三)老年人的婚姻状况

1、离婚:

2、丧偶:

3、再婚:

(四)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风气:

2、社会福利状况:

当代老年人心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

1. 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

——价值判断注重自我

2. 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命

——认知方式更加直观

3. 由关注物质到更加关注精神

——需求层次明显提升

(许佃兵,2011

三、老年人心理的自我调适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新标准:

五快:(肌体健康)

食得快,说明胃口很好,对食物不挑剔,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说明排泄轻松自如,证明胃肠功能良好;

睡得快,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说得快,表明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证明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之症。

三良:(精神健康)

1)良好的个性人格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 邮编100191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性格健全,开朗乐观;

情绪稳定,善于调适;

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急事件;

有一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许淑莲,1987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基本心理需求:健康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环境需求、支配需求。

高级心理需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年期个体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曾经指出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年期,其主要任务是: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老年人的心理自助

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老年人自己;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广泛宣传和科学学习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助意识和自助能力(觉察、接纳、处理、放下);实践证明,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后,许多心理困扰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解决。

辨证思考

万事万物皆有阴有阳、有利有害,看问题不要片面化,应当多角度、全面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可见并无纯粹的东西,看问题不要绝对化,应当相对论;黑可变白,白可变黑,任何事情都会变化,因此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好事绝对好,容易乐极生悲,认为坏事永远坏,则会悲观绝望。凡事追求绝对,过于较真,便会出问题。

——郑日昌

阴阳辨证内心和谐

五句箴言:不好中有好。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现在不好将来好。争取不到就想它的不好。摆脱不掉就想它的好。

——郑日昌

幸福力包含3种能力

1、放下过去的能力,也就是不再因过去所受的伤痛感到怨恨、内疚、悔恨、悲伤;

2、面对现实的能力,即面对挫折能够有效应对,不因困境而不知所措;

3、享受当下的能力,即在生活的起伏中,能够随时品尝、收获快乐和充实。

——海蓝博士

秦伯益院士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养老,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

老年生活质量,贵在心态

份外之物不需要

功利思想不该有

过于自苦不必要

人走茶凉不奇怪

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无所求,也就无所失 

“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笑对归宿

老年人心理互助

人际交流与互动本身就是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老人之间的互相聆听、陪伴、温暖、赞赏等常常能够使彼此获得心理慰籍;

朋辈辅导是心理辅导的方式之一(通过专门培训);

心理互助者还应该包括老年人身边的人,比如:经历丧失的时候

四、学习与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目前,多数老年人在面对退休、空巢、躯体疾病、婚姻变故、子女关系等问题时,能够正确应对和处理,但是部分老年人需要帮助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立团结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属的陪伴和照护,是帮助老年人维护身心健康的良好方式。老年人的家属和照料者要掌握陪伴、照护常识,特别是了解老年期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征兆和表现,做到及时发现疾病,妥善处理心理问题。

政府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完善老年精神卫生服务。继承敬老、爱老、助老优良传统,开展老年人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农村留守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共同解决好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照料、医疗、护理等问题。提供老年服务的相关社会组织和机构要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普及预防老年期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与老人沟通的态度与技巧

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讯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 

如何“沟”?怎样“通”?

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服务对象最大的支持力量。

真挚——用坦诚的态度与对方交往,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接纳——服务对象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及接纳,故需以爱心及体谅去接纳他们。

尊重——服务对象常感无用,容易产生自卑,给予明显尊重、支持,增强其自爱和自尊心,提升其自我形象。

主动——服务对象大多是被动,自信心低,对人有戒心,因此要积极主动去接触他们,使他们感到关心。

耐心——服务对象多有一些不愉快的生活经验,需要耐心地聆听和处理。

个人化、独特性——每一服务对象都应视为独立之个体,有不同之特质与需要,除基本态度与技巧外,仍要顺应情况,作出合宜之行动和表示,才是有意义地建立良好关系,及大致所期望之效果。

常见影响沟通的因素

心理因素: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对人缺乏信心,或抱敌意态度;心存偏见与误解;自视过高,轻视别人;过分保护自己,或自我中心。

情绪障碍:伤心、喜乐、悲痛等

环境因素:不理想的环境:如嘈杂、人来人往;不适合的时间:如不便讨论私隐时

身体因素:视力、听觉……衰退;说话能力不足;未能掌握对方的认知能力。

媒介因素: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和态度去表达;言语不通;缺乏技巧。

与老人沟通的原则:亲切胜于亲热;态度胜于技巧;多听胜于多说;了解胜于判断;同感胜于同情;理喻胜于说教。

例:探访老人前的预备工作

形式:家访、医院探访、敬老院探访

准备工作:

认识探访对象:基本资料、居住情况等。 

知识上的准备: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等 

技巧上的准备:掌握沟通、扶抱技巧等,准备谈话

内容、所需资料、用具及时间分配等。 

印象:衣着、服饰等。

主要参考资料

《老年心理学》肖健胡军生高云鹏  主编 

老年人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刘碧英

浅谈与老年人沟通的态度及技巧  ——黄再军 

当代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特点——许佃兵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国老龄办 

重读历史:上海大众汽车总裁为什么跳楼自杀?——徐世平

生命的两头——杨继红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的10句话——网络

上一条:养生保健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刘荣才)
下一条:医养结合在健康老龄化中的地位、作用及实施建议(何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