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伟大旗帜 担当崇高使命-汪文汉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7日 00:00    作者:admin

高举伟大旗帜 担当崇高使命

——在武汉市老教授协会学习十八大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

华中师大老教授协会 汪文汉

党的十八大开幕以来,大家都沉浸在看电视学报告、谈感想、评会议的热潮之中。十八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改革深化、稳中求进的大会,也是一次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大会。这次重要会议让全球举世瞩目,赢得好评如潮;也让全党、全国人民信心满满又期待多多。

通过对十八大报告潜心研读、静心思考,我用“数字化”方法将自己体会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三个“一”:1.一面旗帜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一个主题(82个字,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状态、朝什么目标前进等问题。)

3.一个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个“两”:1.两个“百年”两个翻番,即中共建党百年(202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中国建国百年(2049年),全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两个“同步”:十年内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

四个“三”:1.树立“三重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记住三个“总”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三个要素(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科学内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其中道路是“实现路径”(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灵魂);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单独提出制度表明我党进一步走向成熟)。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个“四”:1.我党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面临“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执政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

3.树立“四大意识”即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一个“五”即“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富强中国)、政治建设(民主中国)、文化建设(文明中国)、社会建设(和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内容十分全面、丰富、深刻,当然还可以用“数字化”方法概括其他很多内容予以说明,便于记忆与理解。

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深切感悟到:

中国共产党经过91年的磨炼,特别是经受改革开放的洗礼,现在已经完成从一个革命党向一个执政党的转变;党的队伍从“一大”的52人发展到今天有8200万党员;而今领导着13.4亿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一个伟大而又强大的政党,一个成功而又成熟的政党,一个自豪而不自满的政党;一个坚守信念、充满自信而又赢得信任,值得信赖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以全球化的视野,洞察到世界发展的趋势,以深刻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决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以此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文化建设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是对联合国积极倡导“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理念、原则的回应与践行,也是对文化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与自觉遵循。

确立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显示了我党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深谋远虑与高瞻远瞩,体现了我党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高度责任心与崇高使命感;表明了我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优质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的应有满足。

十八大报告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四大作用:

即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我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能发挥思想保证、理论武装、精神动力、舆论支持、提升国民素质、凝聚人心、塑造形象以及作为文化产业取得市场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在我们的宏伟事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其作用更是不可小视、不可低估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当今中国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其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新表述,特别是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新提炼,为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了新内容,成为我们社会共同的思想导向和基本的精神依托,也相信必将成为当代中国共同遵循的社会准则。我以为:十八大报告中所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性、导向性,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也具有兼顾性、包容性。

大学是传承文化的神圣殿堂,是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大学要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育人。大学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中充当社会风尚和思想潮流的引领者。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并指出大学要“文化育人”。讲话中所提出的“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这两大观点,我以为这是高教理念的一大创新,是大学功能的重大突破。我把它视之为石破天惊之语,振聋发瞆之言。因为它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为培养人才指明了新方向,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找到了新途径,具有划时代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理所当然,这些新理念已经引发了国内对大学新功能、新使命的关注、思考、诠释与解读,我相信也必将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产生重大反响。

我们知道,大学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建立在一种理念之上的。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机体,具有自己的功能,肩负着特有的使命。

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1088年的欧洲,意大利南部的波罗尼亚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早期的大学被称为“各种学科的联合”,这类大学以传授知识为已任,旨在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尤其重视神职人员的培养。经过长期发展,直到18世纪英国大主教纽曼在他的名著《大学理念》中提出:大学是“传授”学问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当然,大学也是“保存”文化传统的地方。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认为,这是纽曼理念为今天的大学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到了1810年,德国的洪堡等人在柏林大学改制,标举大学新理念,提出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要从事“创造性的学问”,以研究为中心,重在“发展知识”。二次大战前,世界各国大学通行这一办学模式,即通过教学培养人才,着重知识发展,大力科学研究。二次大战后,美国的大学既承接英国重视教学的传统又承接德国重视研究的理念,以研究院与大学本科的双重结构设计自己的高等教育。但是美国是一个狂热求新之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他们把大学变成“知识工业”的重地,让学术与市场相结合,于是大学又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训练场”,服务经济社会蔚然成风而且被普遍效法,甚至有人盛赞:大学与经济的结合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奇迹。这就是大学“三大功能”即坚持教学为中心培养人才,强调科学研究为重点培养人才,倡导服务经济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演进的轨迹。

我国大学的建立始于近代。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借鉴欧美大学模式,特别是德国洪堡理念开始,直到如今,中国把大学功能逐渐确定在“三大功能”或肩负三大使命上。

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崛起的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而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中国人民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正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胡锦涛同志在崛起的中国赋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这一与其他三大功能并列的新功能、提出“文化育人”的新理念是恰逢其时、水到渠成的,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

近期,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教育[2012]4号文件)这份文件共30条,是我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国高校全面提高质量的一次顶层设计,是以政策法规形式发布的全面提高质量的一次全面部署。文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大学要发挥“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项功能,肩负四大使命,再次以法规形式给予了确定,并要求各大学执行。

2012年11月25日

上一条: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迎庆十八大”门球赛顺利结束
下一条: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离退休人员参观学校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