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华中师范大学校老协会长、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退休后的日子,他退而不休,在学校续燃着热爱与忠诚;他勤学不辍,在研究领域仍旧寻求突破;他耕耘不止,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后辈。3月22日,外院1604团支部的三位学生代表特地去拜访了杨新起老师。
Q:请问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呢?现在会有很多家长并不看重孩子兴趣的培养,觉得到了初中高中学习一紧张,小学学的东西立马就废了,关于这一现象您的建议是什么?
A:我平时看书写字,同时也在做研究,即使现在退休了,也在继续地学习,充实自己。如今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亟待解决,因为这不仅仅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很重要,而且在他们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同样重要。比如说,现在有的老师不仅课教得好、文章写得好、科研做得好,而且有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的歌唱得好,有的舞跳的好,有几个教授吹拉弹唱也搞得好,当学校有演出的时候,他能够上得了台。我在党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组织了很多大型活动,不仅是全校的,还有全市的、全省的活动,这和我在大学期间参加学生工作时候得到的锻炼和阅历都很有关系。所以我主张同学们多参与学校的活动,这对锻炼自己,提高自己非常有帮助。
Q;今年”两会”召开之初,“减负”成了一个备受热议的话题,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巨大,减负成为了一个大难题。每次政策都在强调减负,可每次越减越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现象?
A:首先我认为对大学生来说“减负”并不存在,这主要是小学生、中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中学。
我是从华师一附中毕业的,从前的一附中和现在的一附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较注重素质教育:它不是要求学生一门心思去读书。我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课余时间会去学农,住在农家,和农民一起劳动。现在的一附中也是这样,学校有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我的亲戚家有个才三岁多的孩子,一周报了三个课外班,我个人认为这完全没必要。所以,你们当老师以后,要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多培养对家长的孝心,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Q:如何看待最近掀起的培训机构“超纲教学”叫停事件,培训机构与正规学校总是存在各种竞争,您如何看待培训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A:我个人是不赞同培训机构“超纲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学生课后理解消化就足够了。我有一个亲戚,他的女儿从高一开始到高三报了很多培训班,花了很多钱,孩子压力很大,但她身边的环境就是如此。在我看来,学生还是应该以学校学习为主,课后自我消化、自主钻研,适度地减少一些对培训机构的依赖。
Q:教育部长陈保生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校师范专业,那如果说比我们学校更有名的大学开设了师范专业,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所师范大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您怎么看待这一政策?
A:在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件好事。在新时代的教育大背景下,人才在市场上本就需要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实力,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夯实自己,寻求多方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成为这个时代所真正需要的新世纪人才。我们华师学科专业水平很强,不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现在更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竞争是一个凸显强者,淘汰劣者的过程。学校层面,要不断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迈向新台阶。当然,你们作为学生,要有紧迫感和竞争感,不能成为时代的“井底之蛙”,要有远见、有理想、有追求、有行动。
Q:在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您的心路历程走过了哪几个阶段?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每一个心路历程的重要节点吗?
A:首先,是我上初中高中的地方,华师一附中,当时的教学环境非常好,老师认真负责,注重引导学生。学校为了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开展了许多课外活动,鼓励我们走出教室,去多体验生活。初中和高中的这六年为我以后的生涯走向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我的大学生涯,那个时候没有机会像现在的你们一样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中学时期打下的基础和养成的好习惯,让我在大学几年坚持本心和自我,努力地为社会做贡献。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走上工作岗位,那时候我的宗旨很简单,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几十年里,我一直都秉承这个宗旨,努力地把每一件事做好。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只要是能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我都愿意去做。
在退休之后,我也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继续不断地充实自己。作为校老协会的会长,会处理很多事情,这让我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我能体会到很强的存在感,能在继续工作的同时为大家服务,为学校服务,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使我感到非常地幸福。
采访结束后,学生代表程媛在支部总结会上分享了此次采访的收获与感想。她感慨道:“我们正处于最好的年华,我们应该在大学四年里勤学、多思、善行、苦练。”其他支部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感触颇深。“退而不休,耕耘不止”是杨新起会长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勤勉踏实的人生阅历和渴求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赤诚都鼓舞、激励着1604支部的团员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秉承杨新起老师等华师人的精神和骨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外语学院:李予琳 王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