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李旭初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4日 00:00    作者:admin

十年探索 成果甚丰

李旭初 

华中师范大学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老龄工作,早在1989年3月31日成立了校老年人协会。我校老年人协会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习和研究。协会成立后不久即成立老龄问题研究小组。1999年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国际老人年的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这是国际社会献给全球老人的一支强有力的兴奋剂。同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对老龄问题和老龄社会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2001年,我校老龄工作部门和老年人协会深感有必要建立有关老龄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机构,并积极筹备、向学校党政领导申请成立“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同年12月3日学校正式下文批准成立“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成员有20人,其中退休教师16人,从事老龄工作的在职干部4人。先后参加过“中心”研究工作的达28人。“中心”成员以有多个专业背景的退休教师为主体,是我校“老有所为”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心”成立时,学校没有给编制和经费,研究人员没有补贴,但是学校领导和社科处的同志十分重视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我校老协成立以来,学校一直支持我们办学,我们从办学收入中拿出部分钱来支撑研究工作,包括资料、打印、参加全国、省级老年学学会的学术活动以及成果奖励等,同时还得到学校“夕阳基金”的支持。总之是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靠办学培养、培训人才这一“老有所为”的平台支撑着另一个“老有所为”平台来研究老龄问题。

我们“中心”全体成员本着“老有所为”的共同意愿和社会责任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老龄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成果甚丰。

一、十年来,共撰写论文、调查报告287篇

写作最多的达40余篇。“中心”成员先后有16位同志获奖,获奖最多的有9篇。“中心”成员选择研究课题的依据:一是中国老年学学会的研究计划;二是湖北省老龄办下达的调研任务;三是涉老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个人的专业优势和兴趣。综合起来看,“中心”成员的研究,涉及老年学基本理论、老年社会学、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维权与法学、衰老生物学、老年经济学、老年教育学、老年文化学与老年伦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其中以老年社会学与老年心理学的成果较为突出。

二、组编出版多部著作

从2005年到2010年,“中心”共组编出版著作5本。2005年出版第一本论文集《老龄工作理论与实践》,是“中心”成立五年来研究成果的汇编,由陈吉昆与李成章主编,全书收入论文51篇,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个部分,其突出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对老年学理论有所丰富,又对老龄工作实践有现实的借鉴意义。2009年2月,由李旭初、刘兴策主编的《新编老年学词典》,著名人口学与老年学家邬沧萍教授概括为四大特点:“创新性、学术性、广泛性和多学科性与实用性。并称赞这本书从创意到完成只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确实难能可贵。”同年6月,胡水堂(与人合作)主编的《老干部工作理论与实践》也正式出版。“全书集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创新性于一体,对高校乃至全省老干部工作和老龄问题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周崇堂)。同年12月,刘荣才的专著《老年心理学》正式出版。这是在众多的同类著作中,是一部比较注重老年心理学“本土化”及其实践意义的专著。与此同时,由张文纪、徐策伟任主编的《长寿与发展》由我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收入论文65篇,共40万字。全书围绕“长寿与发展”这一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自然科学(主要是生物学基础和现代科技发展)与环境等众多领域进行探讨。以上五部著作一出版很快销售一空,可见社会反响是不错的。

三、参与有关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党政的涉老工作建言献策

2003年,湖北省老龄办根据上级的有关指示,对如何发挥湖北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任务下达给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我校社科处非常重视,立即将该调研课题列入社科基金2003年项目。研究中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省老龄办的具体指导下,选择了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中科院武汉分院等5家科研院所,武汉钢铁公司等二个大型企业共15个单位进行调查。对这些单位的8124位老教授、老专家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期间发放问卷调查表5000份,回收2366份,汇总调查统计表61个。调查统计和分析工作量大。参与调查的同志,尤其是具体执笔撰写调查报告的老同志,工作认真负责,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春节期间也不休息,赶写调查报告。整个课题仅用了7个月时间完成,并以省老龄办和华中师范大学名义上报省政府,作为制定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政策的重要依据。

2007年5月,湖北省老龄办又将“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调查”这一大型课题交给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承担。“中心”成员中的老教授利用暑假带领社会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共10人,分两批深入到荆州区、秭归县、英山县、云梦县、宜城县的共五个乡镇基地进行调查。通过“以老带新”搞调研,既完成了调研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扎实工作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调查,摸清了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现状、问题与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家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老龄工作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2010年4月,由中央组织部牵头联合9个部委下发的(2010)24号文件《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与要求。9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保姆”问题列入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八部委还成立了家政指导办公室。根据上述文件和会议精神我校老年协会、老教授协会与老龄问题中心,在离退休工作处的支持下,就我校及武汉地区高校高龄与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校内的调查报告及《利用社区资源进一步做好我校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呈报学校领导,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何芳珍同志在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空巢家庭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的《高校空巢家庭的困境、需求及应对措施的思考》,发表在《老龄问题研究》2010年第8期。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开创了高校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先河。

四、积极参加全国与全省的老年学学术活动,不断充实学术研究的活力,提高研究水平

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是中国老年学学会与湖北省老年学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凡是这两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都认真组织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发送到筹备组,每年的年会大都发送稿件至少有6篇,最多达9篇。每年代表“中心”出席年会的至少有2人。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中心”成员出席两级老年学学会年会或有关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达50人次,特别是2007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高峰论坛,是中国老年学学会成立以来由我国承办的规格最高和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老年学学术会议。来自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等26个国家1500多人出席大会,中国内地参加大会的901人,外国代表559人。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因承担两个中文论坛:《老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和《老年心理健康的热点和难点》,派出了8人参会。这两个论坛吸引了众多的代表参加,获得与会者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参加论坛的论文均被评为老年学学会优秀论文,会后受到湖北省老龄办的奖励,为学校、也为湖北省的老年学研究增添了光彩。

五、为培训和培养老龄工作干部作贡献

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工作及成果受到社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中心”成员受湖北省委党校、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厅、省老龄办、武汉铁路局等单位的邀请,为相关部门老龄工作干部培训授课达30多场,接受培训的干部达3000多人次。2004年受省老龄办委托,在我校集中培训湖北省、市、县及高校老年工作干部100多人。我校有五位专家教授为培训班授课。2007年应省老龄办的邀请,“中心”有4位专家教授给地、市、县老龄办干部分别讲授“科学发展观与人口老龄化”、“老年心理护理”课。每次授课内容落实到人之后,老教授们认真备课,他们尽管教了一辈子书,还主动要求“中心”组织试讲,请“中心”全体成员参加并提出意见。对老教授们的授课学员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中心”在开展老龄问题、老龄工作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还吸收了十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他们不仅为“中心”的调研工作作贡献,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其中经济学院硕士生李婷的《山区农村老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的调查报告,在今年于上海召开的老年学和老年医学首届全国青年学者论坛获评优秀论文,并同时被收入上海市老年学会编的《老年学和老年医学论坛文集》和中国老年学学会编的《中国农村老龄问题百村调查报告选编》。

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十年来的工作,成绩显著,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中心”成员撰写的287篇论文,有70篇获评全国和省级老年学学会优秀论文,获奖率近四分之一。2010年3月,华龄出版社出版了由全国老龄办编辑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论文集》,为了编辑这部论文集,全国老龄办特向国内有关单位征集稿件,共收到3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推荐的论文和研究报告200余篇。挑选出67篇编入本论文集,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有4篇入选,即李旭初的《科学发展观与当代老龄观》、刘芹茂的《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再认识》、李谟介的《掌握国情是积极应对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出发点》、陈吉昆的《老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4篇占入选篇数的6%。该文集还收录了1999—2009年期间国内出版的有关老龄问题出版图书目录,我们“中心”由陈吉昆、李成章主编的《老龄工作理论与实践》与李旭初、刘兴策主编的《新编老年学词典》收录其中。2010年10月,由“中心”组编《新编老年学词典》荣获中国老年学“学术成果奖”。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负责同志对我校老龄问题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于2010年10月派出了3位负责同志来我校就老年学相关学科建设开展调研,调研组的同志认为我们“中心”的研究“很深入”,并建议学校为培养老年学研究与老龄工作方面的人才作贡献。杨宗凯副校长接待了调研组的同志,并要求社会学院着手启动这方面的工作。鉴于“中心”取得的显著成绩,2006年、2010年连续获得两届中国老年学学会“学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中心”主任李旭初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老年学学会理事,“中心”的两位老教授刘荣才与陈吉昆分别荣获中国老年学学会第一、第二届“学会先进个人”称号;刘芹茂教授获湖北省老年学学会“先进个人”称号。

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首先是与学校对老龄工作的重视分不开的。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发挥离退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2001年底批准成立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要是为离退休老同志搭建的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随后通过支持校老协与老教授协会办学筹集部分资金来支持“中心”的研究工作及相关的学术活动。2005年3月24日,“中心”举行以“科学发展观与老龄工作”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分管老龄工作的吴晋生副书记到会讲话,要求“中心”的研究工作“要善于把握老龄工作的新形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不断地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同年10月,党委书记丁烈云教授为《老龄工作理论与实践》题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老龄问题研究”,校长马敏教授的题词:“研究老龄问题,重视老龄工作”。学校领导还批准设立“桂子山夕阳科研基金”来支持老同志的科研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在我校的涉老工作中起到了智囊团的作用。总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中心”研究工作取得成绩的先决性条件。

其次,“中心”坚持学习与研究互相促进,以研究带动学习,通过学习促进研究。学习的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老年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家关于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每年“两会”的主要文件是必学的内容。通过学习,确保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实践意义。

第三,坚持重大课题共同研究与发挥个人优势相结合。“中心”是中国老年学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学会每年都确定一个研究主题,都是老年学理论与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年会的主题。且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中心”成员都积极参加研究,近几年来,我们每年给中国老年学学会确定的年会主题研究提供的论文大都能获评优秀论文。老年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中心”成员各自有着不同又都有利于老年学研究的专业背景,如从事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医学、老年管理学、老年教育学等研究,原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的潜能在老年学研究中发挥了新的作用。

第四,老龄问题研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谓“老龄问题”本身就包括理论问题和老龄工作两个方面。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老龄工作千头万绪,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研究涉老政策和法规,做到“依法维权”,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老年人不仅要有生存权益保障,还要有尊严地生活,还要有精神养老,这就需要研究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文化学等。例如老年人究竟是财富还是包袱的问题,这是“老龄问题”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老年价值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职人员,还包括一些离退休老年人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需要认真研究,从理论上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老龄观和老年价值观,这对做好老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最后,“中心”的工作倡导奉献精神与适当奖励相结合。“中心”成员没有补贴,靠的是大家“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但是对研究成果依据发表、交流、获奖情况给予一定奖励。对老同志奉献精神的信赖与适当奖励,都是对老同志的尊重,对我们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老龄问题研究中心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年龄老化,后继乏人。课题申报受到限制,经费投入不足,研究范围虽广,但深度不够,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的未来发展需要认真研究。

2011年12月30日

上一条:华中师大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发言提纲-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处胡兴处长
下一条:贺 信 -华中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汪文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