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教育部关工委在全国高校开展“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读懂中国”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关工委号召,组织青年学生与“五老”面对面交流,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展示、宣传“五老”事迹。广大青年学生在听故事、传故事中感受到生动的“四史”教育,坚定跟党走的信念,矢志成才报祖国。
自2018年以来,我校积极开展“读懂中国”系列活动。几年来,我校多个作品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优秀作品,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百年栉风沐雨初心不改,让我们一起走进我校“五老”代表,聆听他们的讲述。
逆水不惧 征途不止
——著名语言学家刘兴策先生访谈记
有幸得到采访华中师范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刘兴策先生的机会,心情特别激动。刘先生是语言学大家,在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使用与方言研究等领域的学术建树灿若繁星。得知先生不在江城,未曾一睹慈容,便电话联系,看能否进行视频沟通。不料刘先生立即放下在京事务,当天便寄了诗文集与照片来。面对特快邮寄的沉甸甸“心意”,颇为感动。打开诗文集扉页的寄语,再次震撼我心。刘先生“居高”且能“临下”,采访很顺利。三十二载,丹心不改,紧随党的步伐。留赤子丹心终不悔。雨碎润物夜无声,不曾想,在阅读先生作品的夜晚再也无法安置游动的睡眠。
一、物转星移心不移,千帆过尽志益坚
刘先生在坚守入党信念的道路上已走过三十二载春秋。入党初心就像桂子山上的日月星辰,桂中路上的叶草云天,让他内心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条路是对的,是绝对不会后悔的。三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悔不弃,这是他一生坚守的事业与信仰。提起往事,刘先生会用“感恩”一词描述曾经沧海。家庭出身的原因让他在入党道路上几经受阻。
在屡败屡战的道路上,终于等到了光明的政策——“不唯成分,重政治表现”的量化标准,让平日里勤恳学习、奉献人民的您得到组织认可,不曾想这一等便是三十二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呵。当初在烈日下仰望国旗的少年,也终于在知天命之际如愿加入了党的队伍,我想那一刻,您会有喜悦、会有眼泪、会有一种梦想实现的释然吧。刘先生激动地写下《知心话儿对党说》一文,没有江流入海般潇潇洒洒地一尽千帆,真正的心情无法用文字表达,但纸短情长,这句“逆水不辞千桨打,求知岂畏五更寒”让人领略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与恒心!这一天永远刻在了先生心里,成为先生一生都无法忘却的重要纪念日,电话里刘先生正激动地指着一张嘉兴湖船边的留影诉说着,夫妇俩每年都把这个日子当作重要纪念日去怀恋,看着这位即将走过耄耋之年的老者如孩子般喜悦的神情,我才意识到,在刘先生心中党是其一生守护的信仰,斗转星移千帆过往,不改其志,不忘初心,这就是刘先生与党的故事。
二、躬体力行积跬步,治学育人势必亲
刘先生主张多体验,多调查,躬体力行,崇尚日积月累之功,而今已桃李满天下。经过深入地访谈,我们发现刘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培养人才,教师使命。
“教师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刘先生以此为使命,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学者、教师与从政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辛勤耕耘、各有千秋。比如曾担任湖北省襄樊市教委副主任、襄樊市政协委员与襄阳师专党委书记的李耀楠;比如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三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建军;比如一直在语言学界默默耕耘、曾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的李宇明。
二是鼓励学生,驱策前行。
刘先生的记忆里有一位名叫涂光雍的学生,这是1955年他于武昌九中实习时班上一位勤奋好学的学生,先生总是对他多加鼓励,赞其文笔流畅、书法优美,不想点滴鼓励成为这名学生一生的动力,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像先生的优秀人民教师。涂光雍老师也如愿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并在书法界颇有盛名。先生六十华诞之际涂教授慷慨赠诗,并与先生一起跳起了民间舞《三头黄牛一匹马》,师生情谊永流传。
三是点滴积累,亲力亲为。
刘先生于1984年开始带研究生,为了调查宜昌方言,亲自带领研究生多次开展田野调查,逐字逐音详细记录,其《宜昌方言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宜昌方言的专著。刘先生对学生总是亲力亲为,以身作则,手把手地授之以渔。他经常半夜三点起身为研究生修改论文,靠一点一滴的实践与实业筑起了学术大厦,也以自身为榜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先生经常用焦裕禄的名言提醒自己与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生作为学者风范卓越,作为教师德馨远播,回顾其一生,先生把自己比作“螺丝钉”,比作“老黄牛”,以身作则,滋养后代,正如其“三益”座右铭一般贯彻一生:“在社会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学校做一个有益于学生的人,在家庭做一个有益于亲人的人。”这就是先生的育人故事。
三、退而不休系家国,为实为知定扬鞭
退休后刘先生也没有停下追逐真知、服务社会的脚步。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本应休息的他却又忙碌了起来,说自己征途未止,将永远扬鞭启航,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精神贯彻这二十载退休生涯:
(一)认真从事汉语教学科研与学术活动,坚持著书立说。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几年,他应邀为孝感学院讲授方言学专题,为武汉工业学院、华中师范汉口分校、华师大出版社、《知音》杂志社讲授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汉字规范化问题。2002—2005年还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课题。1997-2012这15年间,出版专著、编著等20余本。
(二)坚持投入社会活动,关心老年人问题。刘先生数次为华中师范大学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并为武汉市、湖北省和全国的推广普通话与语言文字规范化事业贡献力量。除此之外,先生一直觉得老年人应该发挥自身力量,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他晚年转入“老年学”研究,编成《老年学词典》一书,为老年人说话、办事,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这就是先生心目中一位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
(三)终身学习红色经典,关注时事政治动态,用理论与行动武装与充实自己。先生一直以“终身学习”的理念鞭策自己,坚持不懈地阅读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都是其岸边读物。他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时事政治,访谈中他一直在强调我们应牢记习总书记所号召的“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这也是他对青年的寄语。先生密切关注青年爱国精神的培养,数次应邀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入党培训班的授课讲师,每次都讲到自己争取入党时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感动无数学子,留下诸多赤诚之言:
“老教授从教43年,面对生活他总是微笑。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光明的理想,他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
“刘老师用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用他对党的一片忠诚/终生感恩、努力争取入党/用行动为祖国做事/用热泪表达激动/给我上了一课/深深地教育着我……”
刘先生认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他当初推广普通话的背后动机便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语言凝聚的期盼,他说只要他还有气力,就想对青年朋友讲,要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信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身,要用心读书,要紧跟时事,要做一个有家国担当、有文人风骨、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就是属于先生的红色故事。
桂子山上的月依旧如此明亮,像萦绕在先生心头的信仰,是一辈子的使命与责任。青年,我们在路上,无数优秀的党员模范就在我们身边,刘兴策老师正是以其不移、不弃与不休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先生的一生,或许用其名字就能概括:逆水不惧“刘”丹心;征途不止“兴”真知;退而不休“策”执鞭。窗外夜雨骤停,我的心却再也难以平静,手头的文字像是有了温度,照耀着夜行人的归途。